家人们,你能想象吗?在至亲突发重病、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满心焦急地想把亲人尽快送到医院,好不容易叫来的车却突然没了踪影,而这一变故极有可能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这样揪心的事儿,还真就发生了。
近日,有这样一个家庭,家中老人突发脑出血,陷入昏迷状态。家属第一时间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可得到的回复却让人的心一下子揪紧了——救护车大概需要十几分钟才能赶到。这十几分钟,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多耽搁一分钟,就可能多一分危险。情急之下,家属同步在网约车平台叫了车,平台显示司机3分钟内就能到达,这无疑给焦急的家属带来了一丝希望。
家属迅速将昏迷的老人安置在轮椅上,和家人一起准备抬老人下楼。在这个过程中,家属还特意打电话告知司机,要接送病人,需要稍等片刻。司机在电话里也答应了,可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悲剧的开端。当家属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把老人推到楼下时,却惊讶地发现,网约车早已不见踪影,再一看手机,订单显示已被司机取消,打电话也联系不上司机。
展开剩余70%这可把家属急坏了,没办法,只能再次拨打120。好在救护车及时赶到,将老人送到了医院。经过开颅手术,老人虽然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落下了瘫痪和失语的后遗症,生活无法自理。
事后,家属认为网约车司机突然取消订单,耽误了老人的最佳救治时间,于是向平台提出索赔要求。然而,平台客服的回应却让家属感到心寒。客服称,根据系统记录,司机到达指定地点后,从10点12分一直等到10点18分,等待了6分钟,按照平台规则,司机在等待超时后取消订单是符合规定的。而且,乘客在下单时并未明确说明接的是危重病人,司机在平台规定时间内取消订单并不违规,所以无法给予乘客更高补偿。
这一回应瞬间引发了广泛争议。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司机的行为似乎无可厚非。毕竟,司机不是专业医护人员,无法预知乘客的紧急程度,平台规则允许司机在等待超时后取消订单,目的是避免司机空等浪费时间。但从家属的角度来说,这6分钟的等待,对于突发脑出血的老人来说,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司机在得知要接送病人后,仅仅因为等待了6分钟没见到人,就直接取消订单离开,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网友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觉得司机按规则办事,没什么错,毕竟司机不是急救车,没有专业的急救设备和救治能力,万一在运送危重病人途中出现问题,司机也难以承担责任。另一派则认为,生命面前,规则应该更有弹性,司机在知道是病人的情况下,应该多等几分钟,或者帮忙叫救援,平台也应该出台相关规则,在保障司机免责的前提下鼓励善意施救。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司机和家属之间的纠纷,更暴露出了网约车系统在应对突发医疗需求方面的制度空白。目前,主流网约车平台并没有设立“紧急病人优先通道”或“危重患者识别机制”,乘客在下单时也缺乏明确提示危急状况的选项,司机根本无从判断订单背后是否关乎生死。
同时,这起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公众对120急救系统的认知偏差。很多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第一反应是找网约车,却没有意识到120急救系统其实更为专业。120的调度员能根据家属提供的病情信息,进行分级调度,优先派遣最近车辆,并提前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车上还有必要的急救设备,能将“院前急救 + 院内衔接”结合起来。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再度发生,一方面,平台应该优化规则,比如设置紧急求助标签,让乘客在下单时可以标记“送医急救”等状态,给予这类订单一定的等候宽限期或提供额外补贴。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急救资源的投入,提高急救车的数量和覆盖范围,缩短响应时间,同时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自救能力。毕竟,生命至上,我们不能让规则成为救助生命的阻碍。
发布于:江苏省配资讨论网,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