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血透市场新一轮降价来袭。
血液净化是终末期肾病(ESRD)主流治疗方式,其中血液透析(HD)应用广泛。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血液透析机、穿刺针、抗凝剂等核心设备和耗材是必不可少的,共同构成“体外循环系统”,与治疗效果紧密相关。
7月7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江苏省2024年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项目血液透析设备采购公告》。公告显示,本次共分2个包采购血透机81台,预算单价12万,血滤机28台。预算单价20万。采购预算总计1532万元。
今年5月,安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也启动了血透设备更新的招标工作,共分3个包采购332台血透机,总预算金额5245万元。据此前通知,该项目将于7月15日开标。
华南某中型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血透设备集采促使企业调整经营策略。一方面,企业需要优化生产流程、加强成本控制以应对低价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可能更加注重具有临床价值和技术优势的创新产品研发,以差异化竞争规避集采带来的价格压力。
价格怎么变?
以量换价是集采的重要特征之一。此次江苏、安徽的血透设备集采,均以省为单位,规模较大。而基本盘增大,意味着中标产品的市场份额随之扩张,而需求方的议价能力自然也就变得更高了。
展开剩余75%按照以往经验,江苏、安徽此次的大规模血透设备集采行动,很可能继续给市场施加降价压力,设备毛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继续受到冲击,以低价为抓手的市场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
在设备降价开始之前,耗材的降价潮已经先一步来临。
2024年6月,河南省牵头的23省联盟血透集采工作开始落地执行,这也是血透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集采工作,被称为血透“小国采”。该次23省血透耗材联盟集采,共有176个产品参与申报,中选157个产品,中选率为89%,按规则一中选的产品有119个,占总数的67.6%,按规则二中选有35个品种,占总数的19.9%,通过议价谈判。
据报道,河南血透联盟集采中,血液透析器平均单价从130元降至70元,最高降幅58.1%,血液透析循环管路降幅可达76.67%,整体来看,集采使得血液净化耗材的平均价格下降46%。
此外,京津冀“3+N”联盟血液透析类耗材集采平均降幅55.23%。透析管路从39元左右降至13.7元,平均降幅65%。集采执行后,预计联盟地区每年可节约采购费用39.8亿元。
不过血透设备和耗材又不尽相同。相较于设备,血透耗材的使用频次更高、消耗量大,标准化程度也更高。血透设备如血透机等,则涉及精密控制系统、安全监测模块等,技术壁垒较高,且更换速度较慢,采购周期长。
因此,由于市场结构、降价逻辑等存在差异,血透耗材集采的大降价并不必然意味着血透设备集采也会出现同等程度的降价,最终走向如何,还需进一步等待市场检验。
全产业链国产化加速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ESRD患者人数增长至412.6万人,并有进一步增长趋势。而2023年,我国接受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达107.0万人,接受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比率约为26%,低于全球平均治疗率37%,也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治疗率75%。血透设备的市场需求空间还在不断增大。
但由于技术要求高、研发难度大,过去国内临床治疗使用的血透设备主要依赖于欧美和日本进口产品(如德国费森尤斯、美国德维特等),国产设备相对较少。
近年来,随着集采政策和行动的落地,越来越多国产产品在设备领域的认可度逐步提升,基于价格优势,不少企业开始加速追击。
以威高血净、山外山、三鑫医疗等为代表的国产血液净化医疗器械企业开始逐步突破生产与技术壁垒,设备和耗材性能显著提升,市场占有率持续稳步提升,增长率居同行业前列。
今年5月19日,威高血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开盘涨幅达83%,总市值突破205.66亿元,其产品已覆盖全国超6000家医疗机构。在血液透析设备领域,公司通过独家代理及自主研发实现双重布局,旗下透析机在国内市场份额达24.6%,位列第二。
同时,数据显示,2024年山外山CRRT市场占比达15.19%,在国产品牌中位居第一,透析机市场占比达到15.97%,国产自主品牌排名第一。
此外,相较于技术难突破的设备研发,血透耗材的国产化速度早已先一步达到较高水平。
上市企业财报显示,目前血液净化耗材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进口品牌。2023年威高血净(国产)在国内血液透析器领域的市场份额占比为32.5%,位列全行业第一,在国内血液透析管路领域的市场份额占比为31.8%,位列全行业第一。同时,其获授权独家销售的血液透析机在国内血液透析机领域的市场份额占比为24.6%,位列全行业第二,仅次于费森尤斯医疗。
总的来看,不论是设备还是耗材,处于行业头部、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多为设备耗材两手抓、全产业链同布局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往往具备高端技术突破的优势和底气,与国外企业相比,在集采市场中具备更高的成本优势,因此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据太平洋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末,国内市场9家公司已实现血液透析全产业链布局,包括5家国产企业和4家外资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集采降价后,公立医院透析费用下降,可能对独立血透中心形成冲击。众多独立透析中心中,处于亏损状态的不在少数,若公立医院费用下降,患者可能更愿意回医院治疗,独立透析中心面临患者流失风险。
在集采常态化的未来,随着国产替代加速,这些企业的市场保有量有望进一步扩大。
(实习生薛丽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布于:广东省配资讨论网,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