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个曾在边境挑起冲突、在全国掀起“去中国化”运动的国家,如今突然表示此前是在给美国演戏,而现在,美国对印度加征对等关税,威胁要对俄油进口加征500%关税,印度在华盛顿的价值一落千丈.
于是乎,“演戏论”新鲜出炉,印外长访华热度刚起,就急着给中国递“甜言蜜语”,可中国心里清楚:印度的算盘打得再响,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他们要的从来不是友谊,是能帮自己解围的“中国牌”。
演戏论是真是假?
印度的“演戏论”,漏洞比边境的弹坑还多,过去5年,印度做的哪件事像“演戏”?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印军越线挑衅造成人员伤亡,这是拿士兵性命演给美国看?
2021年在全国下架59款中国APP,从社交软件到电商平台一刀切,这是演给美国看?
2023年禁止中国企业参与基建项目,连港口机械都要换成“印度制造”,这也是演给美国看?
这些操作背后,是印度对美国的“投名状”。
拜登政府时期,美国给了印度不少好处:提供边境军事情报,默许印度倒卖俄油给欧洲赚差价,还吹捧印度是“下一个中国”。
印度果然“卖力表演”,在印太战略里当起“急先锋”,妄图借美国之力压中国在边境让步。莫迪政府甚至把“抗中”当成选票工具,在选举中渲染“中国威胁”,巩固执政根基。
现在突然说“都是演戏”,不过是因为美国变了脸。
特朗普上台后,根本不认印度的“功劳”,反手就加征关税,威胁禁止印度买俄油——要知道,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占比已达40%,500%的关税足以摧毁其能源安全。
更让印度慌的是,特朗普转头对华示好,印度的“遏制中国棋子”价值瞬间缩水,甚至不如巴基斯坦受重视。
这种时候喊“我们是朋友”,与其说是投诚,不如说是走投无路的自救。
印度的“示好”,每一句都藏着算计。
他们嘴上说“过去的恩怨一笔勾销”,心里想的是三件事:要中国恢复稀土出口——印度的电子产业离不开中国稀土,去年因供应短缺导致手机产量下降12%。
要中国派工程师、卖高端设备——印度的高铁、港口项目烂尾多年,本国技术根本搞不定;还要中国帮着向美国求情,取消高额关税。
可连美国自己都知道,印度的关税反击清单里,中国商品占比不到5%,这忙怎么帮?
更讽刺的是,印度一边求中国“兜底”,一边没改投机本性。
他们在南亚搞“小圈子”,试图排挤中国影响力;在科技领域喊着“自主创新”,却偷偷放宽对中国投资的限制。
因为中国的光伏组件、电动汽车电池,印度根本离不开。
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暴露了他们的真实想法:能从中国捞好处时就“交朋友”,美国回头给好处了再翻脸。
有诚意再谈
中国早就看透这套把戏。
中国经济规模是印度的5倍,贸易额是中印的3倍,印度对中国的依赖远大于中国对印度。
但中国从不搞“趁火打劫”,之前印度遭遇蝗灾,中国第一时间送农药。
疫情期间,中国提供的疫苗占印度进口量的40%。
这些不是交易,是大国的诚意——可诚意换不来算计,只会让对方觉得“有机可乘”。
印度该明白,国与国之间没有“演技派”的生存空间。美国把印度当棋子,用完就扔。
印度想把中国当“备胎”,需要时才想起“友谊”,这种投机终究会反噬。
边境的冲突痕迹没消,“去中国化”的伤疤还在,一句“演戏”就想翻篇?未免太天真。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合作可以,但得有诚意。稀土出口可以谈,但要基于平等互利。
基建合作没问题,但印度得先解决项目审批效率低下的老问题。
至于美国关税,那是印美之间的事,中国不会当“说客”——毕竟,靠别人求情得来的让步,永远不如自己硬气谈判来得可靠。
这场“投诚戏”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印度要是继续算小账,只会在中美之间反复碰壁。
要是真能放下算计,用行动证明“想好好合作”,中印在经贸、科技领域的空间确实不小。
但现在看来,印度的算盘还在噼啪响,只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当中国也学会“不听戏、只看行动”,这些算计还能管用多久?
《中印关系再出发,最需要的是什么》环球时报
配资讨论网,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