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六十万大军还没出发,将领却五次上书要田地池塘园林,朝廷一片哗然,军心也变得不稳。秦始皇面色沉重,虽然心疼,但也只能默许。
他知道,这个“坏习惯”实际上隐藏着更深的阴谋。王翦到底在策划什么?战争还未开始,他已经布好了局。
事情发生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转折。有时候,我们刚刚做出一个决定,结果却发现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这种突转可能让人措手不及,但有时候也能带来新的机会和惊喜。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正是这些意外的转折,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咸阳宫内静悄悄的,气氛有些压抑。帘幕低垂,灯光昏暗。那一晚,秦王政手中拿的不仅仅是军情报告,更是决定统一战争命运的关键。
秦国大军在楚地遭遇惨败的消息传来,就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全国上下高涨的热情。郢陈再次叛乱,项燕重新集结楚军反击,战线一下子倒退了三百里,秦军损失惨重,士气全无。这是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第一次遭遇如此重大的打击,而且对手正是楚国。
楚地与众不同。地形险恶,兵民英勇,擅长水战和游击战术。秦国虽然迅速击败了韩、魏、赵,但楚国不能按常理出牌。
在朝廷上,大臣们争论不休。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暂停进攻,另一些人则提议换一个领军人物,还有一些人建议改变策略,转而攻打齐国,避开楚国。然而,所有的提议都绕不开一个人——王翦。
这个沉默多年的老将,一直被视为秦军最可靠的王牌。他在灭赵之战中击退了李牧,在攻燕之役中直逼辽东,魏国之役也是一战而胜。功成之后,他主动请退,不恋权位,退居频阳封地。
如今,这场为了统一而持久奋斗的战役也需要他的参与。
秦王政亲自前往频阳,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劝说,而非普通的礼节性会面。王翦的家宅虽小,门前长满了杂草。他没有出来迎接,只是站在门口等待。秦王看到他时,他依旧穿着简朴的粗布衣服,没有换上盔甲。两人对视良久,谁也没有说话。最后,秦王开口问道:“将军,您愿意带兵攻打楚国吗?”
王翦没有回答,只是问:“陛下想让我去,能派多少人?”秦王思索了一下,说:“三十万。”王翦微微摇头:“不够。”秦王又问:“四十万?”王翦还是摇了摇头。
最后,他淡定地抬头,说出了六个字:“非六十万人不可。”
六十万大军,这差不多是秦国当时兵力的一半。这不是虚张声势,也不是缓兵之计。王翦身经百战,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攻打楚地不容易,不能急躁,只有用重兵步步为营,才能最终取胜。
秦王没有马上回应。气氛变得非常沉重。他没有发脾气,也没有提出质疑。只是默默地离开了,上了车回到了自己的地方。
第二天,还在老宅里的王翦接到朝廷命令,六十万大军全部由他指挥。
这个命令一发布,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的声音很多。有人说:“王翦年纪大了,只想多要兵马来求安稳,根本无法担当重任。”还有人讽刺道:“老将军出征,竟然需要六十万军队,这恐怕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自保。”然而,王翦对此既不辩解,也不生气,只是沉默不语。
他没回咸阳,不进宫门,只在灞上驻军,亲自点兵。
灞上军营中,第一条军令便震动四方:副将二十人,粮草官三十人,战马八千匹,筹备粮草六个月,作战计划分三步进行:先锋部队绕过郢城,主力进攻江陵,后续部队负责切断敌方的水陆补给线。
这是王翦的节奏。慢,但绝不拖沓;沉稳,但不空洞。在他的指挥下,六十万大军不是一股洪流,而是一条条坚固的铁索,缓缓收紧,将整个楚地包围。
在挑选将领的时候,他没有选用亲戚,也没有任用朝廷里的官员,而是从那些经历过秦赵旧战的老兵中挑选心腹。这些人熟悉王翦的战术,了解他的布阵方法。
军营里的士兵们虽然对庞大的兵力感到困惑,但不得不佩服王翦的指挥。没有人多说话,也没有长篇大论的训话,命令像雪花一样纷至沓来。白天修建防御工事,晚上点燃营火,数万骑兵每天在营地周围巡逻演阵,让人分不清是真正的备战,还是在迷惑敌人。
自灞上启程,王翦的战斗不仅是兵力的比拼,更是时间的较量。
现在的王翦,虽然头发已白如雪,步伐依旧稳健,但他每次出营巡视时,表情依然严肃,没有人敢在他面前多说一句话。
这可不是一个老将逞一时余勇的战斗,而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为了秦国的未来,必须全力以赴,背水一战。
怀着特定要求出发的紧张气氛
就在军队整装待发,准备出发的时候,王翦突然提出一个要求。
他派手下火速前往咸阳,递上一封亲笔奏折。奏折上只有一句话:恳请陛下恩赐良田百顷、美宅三座、园林两处、池苑若干,用来安顿子孙后代。
秦王政接到报告后,先是惊讶,随后变得面无表情。第二天,他批准了此事。
没想到,第三天,王翦又上书请求:希望得到五十个奴仆和一百头牛马,用来帮助农事。
更加精准。
第四天,你得扩大家庭住宅,砌筑围墙,然后我们再做下一步。
第五天,他又来了,请求秦王赐给他一处靠近城郊的温泉之地,专门用来给后代养老用。
秦王接连五次请战,每件事都安排得非常细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有些官员私下议论他“贪得无厌”,甚至有人劝秦王撤换他,另找别人担任将领。
秦王轻轻一笑,笑得不深,却透着一丝无奈。他心里清楚,王翦的意思他已经懂了。
现在,六十万大军都在王翦的掌控下。如果他突然改变主意,局势就会立刻乱了。不过,王翦并没有索要封侯或者增加官职和待遇,他只是喜欢宅在田地和池塘里,反而显得非常淡泊名利。
在第五份奏折里,王翦写得很明确:
老臣年事已高,不再求取朝廷的赏赐。只希望得到一处安宁的住所,庇护子孙后代,别无他求。望君主明察。
这句话让秦王深受感动。他知道王翦这样说是为了表明心迹,那些看似不好的习惯实际上是为了让自己安心。一个掌控六十万大军的老人,用最直接的方法让君主放心——只对田地房屋感兴趣,而不贪恋权位。
军中的将领开始不理解,但渐渐明白了。有个老兵小声议论:“老将真是厉害。”年轻的士兵也感叹:“不愧是王翦。”
营内的氛围渐渐平稳。王翦没有回应外界,只是按部就班地安排兵事。操练依旧,布阵没有丝毫变动,粮草调运、行军布阵、辎重编队都井井有条,没有丝毫混乱。
他不说话,只是静静地观察一切。副将前来汇报,他只是简单地点点头或者摇摇头。出征前夜,没有酒宴,也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讲,只有兵车行进和马蹄敲击地面的整齐声音。
到了第六天,王翦发布了最后一条命令:明天军队出发,目的地是楚地,队伍排列跟之前一样。
没有人欢呼,士兵们默默地点了点头。六十万人整整齐齐地列队,沿着江边布阵。
他从没说过那五封奏章背后的原因。也不用解释。
将军领头前行,身后是飘扬的旗帜、浩浩荡荡的军队和闪烁的铠甲光芒。
墙壁里的寂静缠绕
灞上大军已经准备就绪,六十万士兵排列整齐,秦军的旗帜如同森林一般密集。出发的那天清晨,王翦没有骑高大的马匹,只是穿着青色的袍子站在队伍前面,目光紧盯着楚国的方向。士兵们都不敢说话,整个军队安静得像一潭止水。
三路大军分开行动,从汉水西岸依次推进。王翦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副将蒙武在两翼配合。入境后不进行战斗,只占据高地,构筑营垒,等待敌人到来。
三月过去了,楚军一直没有和秦军交手。楚军经常派小队来骚扰,但都被秦军挡住了。王翦命令全军坚守阵地,不出门,不和敌人接触,切断了和敌人短兵相接的机会。
士兵们情绪激动,将领感到困惑,营中流传着各种谣言。有人说将军害怕战斗,也有人私下议论“难道是因为年纪大了胆子也小了?”蒙武之前曾建议小试锋芒,但被王翦拒绝了。
他亲自视察营地,只看队伍排列,不谈战术策略。
夜晚,士兵们围着篝火低声交谈。而王翦每天都会按时起床,检查军队状况,查看粮食储备,调整骑兵和步兵的行进路线。副将呈上地图,他只是匆匆一瞥,用手指一点,点点头便离开了。
楚军不理解秦军的意图,多次派兵探查却被杀死。王翦严格命令守将“不准追敌超过百步”。
所有前线守卒像磐石一样沉默不动。一次楚军以千骑假装进攻中营,秦军没有回击,反而调后两营增援粮草线路。敌人不知道真假,只能暂时退却。
半年时间里,秦军的营地固若金汤,楚将项燕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这一年,局势紧张,军心却异常稳固。六十万秦军被困在战场上,却没有丝毫慌乱。粮草运输线绵延千里,每隔十天就会补给一次。王翦管理粮草供应,就像流水般顺畅,毫无阻滞。
九月之后,王翦下令大军突然调整阵型,将主营向南移动了三十里。楚军还未察觉,战阵已经完成了第二次布防,将楚王城三面围住。
他花了整整一年,让楚国的士气和国力逐渐衰弱。
十月的第一天,王翦登上高台查看部队的排列。他的身后站着蒙武和几名老将。天还没有亮,军营里响起了三声鼓声。全军士兵齐齐起身,兵器发出阵阵声音。
攻营、出战,一次性调动了三十万大军。
楚军完全没有防备,被秦军骑兵截断了中军,步兵又压制了主力。项燕拼死抵抗,但三天后力竭被杀,楚王负刍逃到了郢。
局势至此发生了大逆转。王翦本人没有进城,只是派遣副将紧追楚王的主力部队,自己则带领大军稳守在城外。他稳扎稳打,步步紧逼,通过战术手段不断压缩楚军的活动空间。
郢城被攻破后,王翦派人将楚王押送到秦王那里。秦王得知此事,只说了一个词:“成功了。”
没有号角声,也没有庆功宴,王翦带着六十万秦军慢慢回到了北方。
楚国灭亡的那一天,秦王下令全朝欢庆,还在阿房宫设了三天的大宴。可是,他却见将军还没有回来,只派了个使者到咸阳复命,自己就回到了原来的家。
士兵们各自回到自己的队伍,脱下战甲。六十万大军没有一个人叛逃,也没有发生一起哗变。整个军队的权力完全归秦朝朝廷掌控,没有留下任何隐患。
王翦回到了老家,住在老房子里,耕种田地,池塘边钓鱼。他不再去朝廷,辞去了官职,不再担任职务。虽然各国还没有全部被消灭,但他再也没有回到军队。
朝中还有人说起了战前索要财物的事。有人认为这是“贪”,有人怀疑是“谋”,还有人要求彻底查清其田产来源。秦王政只说了一句:“他已经归田了。”其他人就不能再追问了。
王翦已经没有爵位了,只保留了当初赐予的园宅和土地。
他每天耕地,还让家里的孩子帮忙修渠、整地。有时候,他会听牛叫狗吠,然后坐在池边看云。
春天到了,柳树开始泛绿,孩子们在池塘边放风筝。他站在田地边,衣袖上沾着泥土,脸上带着平静的表情。有人提起他的战功,他没有回答。
以前那五次请赏,如今都散落在宅地田垄之间。他默默回首,也不再多说解释。
有人来访,想写王翦的传记,他既不拒绝也不答应,只是让人送了一杯清茶。门前的青石台阶早就被踏平了,桃树的斜枝也探进篱笆下面。
在家中,过去的某些做法现在被证实并非出于贪婪或自私,而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表明自己的清白和诚意。
那五封奏章,成了连接君主安心之法的桥梁。
后来的人记住了那些往事,却未必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复杂情况。
战时,他重如泰山。归来,他轻如鸿毛。王翦一生辉煌,最终却选择了最古老的方式告别:归隐田园,闭口不言,不再争锋。
配资讨论网,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